自然科帶著走的能力---麗湖國小自然科觀課心得              

分享者:何宗諺老師
在觀課之前參加自然領域召集人研習時,就曾聽過翁老師的多元評量分享,知道翁老師是個思想很靈活的老師。例如:他在分享時說「我希望這一次期末考的題目是,發下一張白紙,請同學寫下這個學期在自然科所學到的東西,但是被校長阻止。」也許是玩笑話,也許是真實的想法,讓我對翁老師產生比較深刻的印象。


此次觀課,是內湖區學習共同體的公開授課活動。到了現場,簽到時我才發現,除了我和另一個老師,來參加研習的都是內湖區的自然科教師,不然就是自然科輔導團團員。像我這樣沒有課,可以去別區參加觀課的教師,可以說是鳳毛鱗角。不過,我覺得能夠有機會去觀摩別的教師上課,學習不同的教學方法,從而得到省思,再回頭檢視自己的方式,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機會。

不多說,先附上幾張麗湖國小自然科教室的布置,可以感受出他們所想要營造出的學習環境。




牆上及走廊,貼滿了大大小小的專題報告和海報,一走進自然教室,就可以感受到科學閱讀的氣氛。另外沒有照到的部分,教室後方也擺滿了厚厚三疊的國家地理雜誌、科學人雜誌、自然科學期刊。

緊接著就要上課了,翁老師上課的第一件事,就是閱讀一篇科學文章。沒錯,上課了,他一句話也沒說,只有請同學閱讀文章。發下一張A4的白紙,請同學把心得利用心智圖或樹狀圖做『科學筆記』,這也是佐藤學教授所提到的一種寧靜的學習。










學生閱讀完文章後,把重點寫(畫)A4紙上,翁老師說自然習作的題目大部分是勾勾或是圈起來,有點太過簡單,所以他會把每節課的科學筆記服貼在自然習作上,當作自然科平時成績的一種。

閱讀完之後,老師會針對上次的實驗提出問題,問同學觀察到什麼,如果同學表達的不是很完整,老師再引導她說得更完整一點。之後,就請同學把觀察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疑問提出,並試著讓同學自行設計實驗,得到結果。例如,這一次的觀課內容是,鋼棉的生鏽實驗,課文中提及生鏽的要件是需要水和空氣。翁老師便請同學發表,如何設計實驗可以觀測鋼棉生鏽所需要的條件。於是就有學生發表可以怎麼做,並一步一步地講述實驗步驟,翁老師再把不是很周全的地方補充完整。以下是我觀課時,自己做的科學筆記。




這樣的方式,全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思考,自己設計實驗,自己得出結論。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參與,較傳統由教師講述實驗目的和實驗步驟的方法不同。學生對實驗可以有深刻的印象,重點也不在於鋼棉生鏽的知識。而是下次碰到所有的問題,同學都可以用這樣的模式自己去思考,自行解決問題。所以我會把它稱作,帶著走的能力。

當然,在我心中不免也有些小小的心得。這樣的科學筆記,如同翁老師所言,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,而是經年累月的實施服用,才能見到成效。再者,這樣的上課方式,一定要有非常好的班級秩序,課堂才進行得下去。不然你一言,我一語,學生拿著實驗器材亂設計,故意滴一大堆醋酸,或是狂撕鋼棉,實驗就毀了。
讓學生設計實驗第二個要注意的地方是,同學的思考畢竟不像教科書那麼嚴謹。在控制變因的細節,都會有沒注意到的地方。讓實驗的結果有誤差。因此,教師在引導這個部分,要如何不影響同學的自主性,又要提醒它們該要怎麼做實驗,實在不是一件易事。

接著,就讓我來東施效顰一下吧。
請老師們先來拿一張A4的筆記紙,接著看看下面幾頁二年級下學期生活課本的課文。

https://plus.google.com/photos/102079896073439484923/albums/5950795915610459969
我們今天要做的是,「種子的發芽」。
小朋友,可不可以告訴我,你在校園中看過那些種子。
哪些是你可以取得的呢?
植物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?請你把它寫在紙上。
你要怎麼種這顆種子呢,用什麼容器?有時麼要注意的地方?
植物發芽需要水,你怎麼知道發芽會需要水?我們可以怎麼做。(一盆澆水,一盆不澆水)
植物發芽需要陽光,你怎麼知道呢?我們可以怎麼做。
請小朋友把你要種植這顆種子的方式畫在紙上,畫完以後老師檢查你畫得好不好,然後下次上課把你要用的容器帶來,老師再把種子給你,也可以自己帶種子來種。
如果要知道,植物生長需不需要水,你要種兩盆種子,要澆水的那一盆,你多久要澆一次水呢?請把它寫在圖的旁邊。
好,那我們先畫到這裡,別忘了把要帶的東西寫在聯絡簿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